“任何有所成就的影视作品都是一次成功的集体创作,所谓的成就也永远都是互相成就。”
——赵启辰
赵启辰
导演,编剧
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生》导演
网剧《赘婿》《侦探语录》编剧
网剧《我的哈士奇男友》导演
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制片管理专业
研究生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制作专业MFA
网剧《赘婿》在爱奇艺上线后,成为了2021年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的剧集,掀起了一股追剧热潮。近日,《赘婿》在爱奇艺也迎来了精彩的大结局。本次浸大影业采访小组专访了《赘婿》编剧——MFA第五届毕业生赵启辰学长,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创作历程。
网剧《赘婿》海报
本文约4750字
预计阅读15分钟
从纪录片到网剧
自愿下山,去爬另一座
《赘婿》是赵启辰第一次接触小说IP改编。他这样总结这部剧的创作——用喜剧做底子,结合小说的架构,从一而终地秉持着制片人和导演提出的“小小赘婿,大大天地”这个创作核心。“长剧集剧本就像一个严密、精巧的机器,人物丰富饱满,情节环环相扣,每一条情节线在编剧的脑子中都应非常的清晰,剧集必须是集体创作,打造这个精密仪器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一定需要一个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将自己的技巧和观念拿出来碰撞和交流。”而这,也与他之前的创作感悟不谋而合。
网剧《赘婿》剧照
赵启辰认为,因为网络小说经过了书粉的检验,且相对来说是个完整的故事,对平台来讲是一个比原创剧集更加安全的选择。在改编时,编剧团队应首先进行一次对这个IP的拆解和学习。了解小说的内容、反响和受众面,了解读者喜欢哪些人物和名场面,确定故事的类型定位。因此,策划团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团队对IP的学习、整理和消化能力上。譬如,新丽旗下《赘婿》的制片团队“狂欢者”的策划和剧本总监会一起读小说,做书摘,让编剧团队了解到小说的全貌,并一同搭建故事的框架、梳理结构。
在整个改编过程中,相较于故事情节,确定人设和人物关系以及铺排结构显然更为重要。先确立一组清晰的人设和人物关系确立,情节围绕人物展开。这些人物设定和情节走向应先考虑小说基础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事件的抓取和调整。
例如,小说《赘婿》中的男主角宁毅有着多条感情线,而改编为网剧则以男主角宁毅和女主角苏檀儿的情感关系为主轴,重新划分了宁毅与其他女性角色的边界,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为师徒、朋友以及合伙人等关系。一方面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网剧的价值观更能被现代观众接受。
网剧《赘婿》剧照
网剧《赘婿》另一个为人称道的长处是特别会玩现代梗,如“拼刀刀”、“苏宁毅购”等现代元素都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了这部古装剧中。赵启辰说,这得益于制片人刘闻洋确定的创作方向和导演邓科给予的创作空间。 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剧团队会不断地去思考:宁毅作为一个穿越的现代人,他要怎么用现代思维在武朝做生意?从而将情节一一合理化、戏剧化。比如,在讨论宁毅如何卖布时,编剧团队就想到了流行于微信家庭群里的“砍一刀”,于是衍生出了“拼刀刀”,而“苏宁毅购”则是赵启辰发挥东北人的传统艺能想到的谐音梗。剧本到了导演手中,则进一步把拼菜刀改成了拼剪刀,布行嘛,最不缺的就是剪刀,这样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网剧《赘婿》“拼刀刀”片段
其实,在《赘婿》之前,赵启辰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纪录片《河西走廊》和《重生》。谈到从纪录片到网剧的“转行”,他说:“我属于爬完一座山,自愿下山爬另一座。所以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定位太高,像刚毕业时一样,有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赵启辰说:“转行时不要把已有的成就当回事儿,因为业内不会这样看待你。一定要把自己当一张白纸,低头做事。”
当时,他一面向业内人取经,另一面争取工作机会。不久便得到了反馈,与王耀康、杨雨晨、陈金鹏等人一同创作爱奇艺原创剧集项目《侦探语录》。整个创作过程历时十个月。“虽然是自己的第一部网剧编剧作品,但绝对算是业内非常快的速度了。”
网剧《侦探语录》海报
在回顾《侦探语录》的创作时,赵启辰意识到:网剧观众的观影习惯与传统影视剧是不一样的,大家倾向于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观剧,注意力也通常是涣散的,所以关闭门槛很低,剧情需要时刻精彩好看,且要讲得直白下饭,才能避免流失观众。小编在观剧时还注意到,《侦探语录》中长台词不少,于是咨询了赵启辰对于对白写作的建议,他说:“作为编剧,要明确角色的人设和人物性格;写进对白中的每句话,都应该是出于角色的语言习惯、性格以及当时当地的反应,而不是出自于编剧自身的价值表达。”
至于改编和原创哪个更难,赵启辰则表示这两种创作各有各的难。改编难在戴着镣铐跳舞,原创的难度则在于平地起高楼。挣开一层枷锁,就有另一层枷锁等着。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原创剧本,往往需要懂内容的平台慧眼识珠。
在《赘婿》之后,赵启辰重执导筒。近两年微网剧兴起,鼓励了原创剧本的创作。赵启辰的新作甜宠喜剧《我的哈士奇男友》是一个纯原创的剧本,早在与团队一同创作26集网剧《侦探语录》时,赵启辰就预感未来的剧集应该更短。《我的哈士奇男友》这类短剧或许正是中视频(相对于短视频和长视频而言)的新发展方向。而国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观众更加碎片化的观剧习惯也为中视频剧集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我的哈士奇男友》由《赘婿》原班编剧创作,共12集,每集15分钟,即将在芒果TV播出,敬请期待!
赵启辰在网剧《我的哈士奇男友》拍摄现场
从《河西走廊》到《重生》
影视创作是集体的创作
2010年,赵启辰从浸会大学MFA毕业。当时的影视产品类型不及现在丰富,供影视毕业生可选择的从业方向不多。在拍摄了两个MV后,赵启辰依然处于找工作的阶段,直到他收到一封招募纪录片创作者的邮件,而他接手的第一份有关纪录片的工作,是为一部剪辑粗糙的纪录片重新剪辑。赵启辰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此纪录片重新剪辑完成,成片最终在日本斩获了奖项。赵启辰也由此进入了纪录片领域。
在11年到13年期间,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小规模情景再现式纪录片——用拍剧情片的方式把历史事件还原,再配以解说。他渐渐熟悉了情景再现式纪录片的拍摄和执导方法,并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机缘巧合之下,后来的《河西走廊》总导演——前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王新建先生提到,从未有人对河西走廊做过全局性的记录。制片人李东珅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机会,很快,纪录片《河西走廊》正式启动。
2013年6月,赵启辰带领摄制团队前往河西走廊,一面采风,一面拍摄沿途风光。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启辰团队完成了纪实拍摄和情景再现,于2014年年底进行后期的制作,2015年3月3日在央视和凤凰视频正式上线。播出至今仍是评价最高的国产纪录片之一,在豆瓣保持着9.7的高分。
纪录片《河西走廊》海报
《河西走廊》是由邓建永老师执笔写作的文学剧本,赵启辰拿到文学本之后,需要将其进行一次再创作,形成可拍摄的剧本。这便涉及到了分场和分镜头呈现的设计,因此剧本其实有着两道创作工序。拍摄后,在剪辑台上又根据素材调整解说词,以匹配素材的画面。当时他确定了一个原则——每场戏虽然没有台词化的呈现,但是视觉上一定要有高于文本表达的部分。比如说,文学剧本上写的是张骞被俘在匈奴营中,思念故土,赵启辰就设计了一个张骞在思念家乡时重新制作符节的情节,在视觉细节上去丰富文本传达的情感与内容。这样,就使得《河西走廊》不是只靠听觉实现信息的获取,而是必须要靠看。
这个“视觉高于文本”创作原则,也被赵启辰应用到了之后网剧和电影的创作中。毕竟,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基础,后续的导演、剪辑、表演都是在剧本上增添更多的意义。
《河西走廊》中张骞手持符节行走在西域
对于纪录片讲故事的方法,赵启辰也有他的创意。最令小编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河西走廊》作为一个非个人化表达的、严肃的历史纪录片,却能够拥有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李工。
在片中,李工是敦煌220窟壁画的创作者,是一个画风神似阎立本却在长安郁郁不得志的画师。赵启辰是这样解释这个人物的塑造的:“讲敦煌莫高窟与讲出使西域不同,很难选择一个具象的人物作为代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个人(李工),一个窟(敦煌220窟),一个家族(翟氏家族)。李工不是一个具象的人,他是一个符号,是千千万万工匠的缩影。”李工擅长唐风壁画,从中原支边到敦煌,将唐代的艺术风格带到了敦煌。这样的人在唐代有很多,因为敦煌是西部战事的前线,被征召到敦煌的人们,战争结束后便留了下来,开窟、塑像、画壁画,这才成就了敦煌无与伦比的艺术遗产。
正如赵启辰所说:“任何有所成就的影视作品都是一次成功的集体创作,所谓的成就也永远都是互相成就。”片中这些来自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与今天大家在做的电影一样,都是集体创作。对于小编而言,这正是来自艺术创作本质的呼应。
赵启辰在片场
在总结《河西走廊》的创作经历时,赵启辰提到:当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步一步地摸着石头过河,也没有期待会有怎样的关注和讨论度,但播出之后的反响却出乎意料,虽然片子诞生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播出时还是乘着倡议的东风,幸运地被时代选择了,应景地得到了很大的关注,看到大家在各个平台上的热烈讨论,赵启辰也是无比欣慰。
《河西走廊》是断代史,把故事从中原拍到了西域,但赵启辰并不满足,此时,拍摄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历史的纪录片《重生》落到了团队头上——“与其说《重生》是讲党史,不如说是一个蛮完整的中国近代史缩影。”这样纵跨汉朝至现代题材的创作经历,无疑对之后赵启辰从事历史剧、年代剧都打下了基础。
纪录片《重生》海报
赵启辰坦言,就豆瓣评分来看(截止发稿时,《河西走廊》评分为9.7,《重生》评分为9.1),自己应该也很难再有超越了。“投资预算和拍摄手法已经很难再有超越,自己与纪录片相关的能力与成就也很难再有突破。虽然留在行内,可能也会做出新的创新,但还是与自己想做的方向不太一致了。”
2017年,《无证之罪》、《白夜追凶》、《河神》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等优秀网剧相继出现,制作比过往的电视剧一下高出一大截。同时,4G网络普及,三大网络平台也逐渐呈鼎立之势,网剧行业的“变天”给了赵启辰很大的冲击:“连管虎这样的大导演都带着团队开始了网剧创作,我为什么还要原地踏步?”于是他便毅然决然地“转行”去做网剧,投入这片蓝海。“要跑到时代前面,要敏感地嗅到一些气息,考虑些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赵启辰在《重生》拍摄现场
从北京到香港
浸大MFA的三年是最大收获
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制片管理专业时,赵启辰就参与了很多导演系同学的短片作品。07年被浸会大学MFA录取以后,赵启辰开启了他更加丰富的创作历程。他每个学期都积极尝试拍摄不同类型的短片:文艺片、喜剧片、悬疑片……很巧的是,喜剧片是他在学生时代拍摄最多的短片类型,他笑称这种偏好或许是来自于东北人天生的搞笑基因,毕竟他甚至都不怎么看喜剧片。也许赵启辰学生时期的创作经历,与现如今《赘婿》的编剧工作颇有渊源。
在MFA学习的三年里,令赵启辰印象最深刻的创作发生在研究生二年级。临近ddl,对故事依旧毫无头绪的他,与几个同学深夜饮酒,玩真心话大冒险,一行人喝到断片儿。第二天醒来,赵启辰以此为灵感写作了剧本,取名为《游戏》,以交叉剪辑的方式讲述了酒吧游戏的情节与酒醒后众人对于真相的拼凑(注:那一年,《宿醉》还并未上映)。本来只要求10分钟长度的作业,最终呈现了30分钟,相当于一部毕业设计作品的长度。赵启辰说:“现在回头去看制作是很粗糙和幼稚的,但还是觉得这个点子有点妙,哪怕用来拍毕设也挺好的。”
拍毕设的时候,赵启辰依据过往经历选择了亲情题材,讲述了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学生,把流感从香港带回了内地家中的故事(虽然现在听来有些恐怖)。这个家庭本身就存在很多情感问题,伴随着流感在一个个家庭成员中的传染,情感也在家庭成员中流动——“因为人在生病的时候,情绪会更加敏感一些,问题也会更加凸显。”
2010年浸大MFA毕设展映海报
第三排右一为赵启辰
赵启辰在MFA上学的时候,香港的教育比较偏重于“术”,理论和概念的“道”相对不足,更多的学习是在创作中不断思考总结。所以林奕华老师给赵启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反而是从‘道’的角度上讲了很多东西,带我们思考‘什么是创作’这样比较根本的问题。所谓‘创作就是百无禁忌’,创作者从了解自身到了解观众,自身的禁忌也是观众想打破的禁忌,了解观众的欲望是什么,抓住观众想看这部作品的窍门。”这些观念一直在影响着赵启辰,他将每次创作视为与观众的一次心理博弈,创意要高于生活,要勇于打破藩篱。
谈到在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的收获,赵启辰表示这三年的经历本来就是一种收获,他在诸多层面认识了香港、结交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观看了很多电影、话剧、音乐剧,打开了眼界。至于遗憾,赵启辰则笑称学习时实在是太忙了,如果有可能,应该多参与香港的影视制作,用学生签多去旅旅游。
赵启辰(左一)在片场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从求学到求职
在采访的最后,赵启辰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关于学习和求职的建议:
1. 在学习电影时,要对产业和社会变化有基本的认识。社会只会愈变愈快,要走在变化之前去做一些事情,伸出广泛的触角,提前思考未来的问题,而不只是当下的问题。
2. 虽然现在市场受到了疫情的冲击,招人缩减,但大家也不用过于焦虑和紧张。大家要相信好的作品永远会被观众需要,影视行业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打垮,一定会逐渐回潮。更何况,在疫情影响的当下,迷雾剧场、微网剧等新的剧集类型还在层出不穷。希望大家都有好的毕业前景,不要受到影响,要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变通方法。
采访| 李昱颖 沈童
撰稿| 李昱颖 沈童
排版| 李昱颖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部分图片由赵启辰提供
本文转自公众号《浸大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