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及示威者周五(11月15日)晚上紧急撤离后,持续了四天的危机总算暂时解除。然而,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园随即成为另一个战场,校内示威者与警方对峙超过一日一夜。社会无法不质问,各所大学的校长为什么没有及早阻止事情演变成如今之局面?
(信息来源:HK01)
上周二(11月12日)承受过千发催泪弹及数百枚汽油弹的二号桥,留有明显烧焦痕迹。运动场仓库遭爆开,大埔道的树木被锯下,枚园多个出入遭堵塞。校方上周六初步评估损毁情况后,形容校园「满目疮痍」。对于那些矢言「守护中大」的人,这岂会是想看见的情景?
这场反修例示威的支持者常言,「不要只关心死物」。然而,即使撇除校园设施,中大师生怎样看也是受害者。学期提早结束,超过半个月的课程被打乱;有学生坦言不乐见来了许多校外人;还有在上周四、周五多次传出清场消息,令尚在校园的师生紧张。内地生安全撤离后,更有人在网上及公开信给校长段崇智,直斥校方保护不力,令内地生受到「人身攻击、歧视及不平等的遭遇」。
对于校内的实际情况,不同人有不同感受,或许一些人认为校园是安全、自由的,他们要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沉醉在想象中。他们不能否认,实际上不少学生大受影响,甚至忧心了数天。台湾、澳门、韩国、美国、英国等领事馆或大学均安排了留学生撤离,当中主要涉及安全考虑。若以为部分内地生之遭遇可以一笑置之,那只会是掩耳盗铃,故意对二号桥占领事件对中大学生的影响视而不见。
事实上,占领事件早已远超二号桥。自上周二起,为数过千的蒙面示威者出现在中大校园,其间有人纵火、掘砖、盗用车辆、制造汽油弹等。校长段崇智周五的声明指中大已「被利用为进行以上违法行为的场所,对公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警方更形容为「兵工厂」。「守护中大」演变至此,既是示威者利用了部分学生及校友之「好意」,或者真的认为警方不会强攻校园。上周五中大学生会、部分学生及校长先后开腔,希望校外人士撤出校园,折射出中大师生不愿意冒爆发冲突之风险,欲从此进退维谷之境脱困。他们若当初有份呼吁校外人前往校园,也不得不反思原意是甚么?为甚么到后来才如梦初醒,发现前来占领的人跟他们原本所想的不同?
警方自上周二一役后没有强攻二号桥,既是明知反抗力度大,不欲正面冲突而造成伤亡,亦可能顾及社会情绪。其连日来促请大学管理层认清校园内情况恶化甚至失控之事实,并扬言校方若任之由之,警方必然有相应措施处理,此举不但给了校方时间收拾场面,亦作出了清楚预告,警方不可能一直不介入。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则促请校方就校内违法事件报警,并直指「第一责任人在大学管理层」。
由中大周三(11月13日)表示希望给予校方时间及空间恢复秩序,至周五段崇智发声明要求校外人士实时离开,社会清楚看见中大已成为示威者及警方之间的磨心。一方面,他不欲邀请警方入校园执法及清场,免得师生、校友甚至社会认为大学「失守」;另一方面,校方根本无法凭己力回复秩序,示威者「易请难送」。
九所大学之校长上周五发联署声明,指出「这些极其复杂而艰难的困局,并非由大学造成」,但「政府的响应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机」,促请「政府必须牵头联合社会各界,以迅速和具体的行动来化解这一政治僵局」,既指出了政府在社会冲突中有根本的责任,但大学校园演变成犯事者的避风港,大学管理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知道大学不是法外之地,若校园内有人违法,警方绝对可以进入校园拘捕,校方亦应该配合警方执法。但是大学不敢逆学生及校友的意思,变相将大学与示威者捆绑起来,令自己陷入如此局面,怎能推说没有责任?更根本而言,为数不少的学生视法律如无物,甚至以「火魔法」为名投掷汽油弹,大学是时候反思教育工作出了甚么问题。当社会愈来愈不理性、沉醉于暴力抗争时,大学有否责其本份,将我们未来社会的领袖从深渊边缘扯回来?
中大之元气大伤,不只是二号桥一役多人受伤,不只是大多数没有参与冲突的师生有安全忧虑,也不只是校园设施遭大肆破坏,更是因为这所学府卷入社会冲突之中,甚至要以其声誉及未来作为赌注。大学当然应该是「自由、开明、包容」的场所,这是指学术,更是指人文的关怀,然而,这并不等同政治上的任性和放纵,更不应该被扭曲为法外之地,挑战社会良知的场所。很幸运,当晚师生及示威者全数撤离,而非酿成一场历史悲剧,但这是一次侥幸。
我们深信,大学生和师生应认清大学的自由和包容是要求其在学术、人文、科学各方面贡献社会,引领社会积极发展,而不是被小部分激进社运人士和政治狂热份子利用,将大学生的一腔热血引导到暴力挑战社会秩序之上。社会改革是大学的责任,社会的良知和理性亦应该是大学所关注和积极参与建设的。其后在理工大学,暴力示威者以校园为阵地与警方对峙,令理大陷入一片火海,有机会发生更严重的冲突,这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当「揽炒」由策略逐步变成现实,香港人不能不如当头棒喝,认清这辆亡命列车直冲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