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英镑跌得真够狠,上次汇率低于8.4,还是去年8月闹脱欧时的,没想到半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场景又出现了,甚至已经触及了1985年3月的最低点,真是35年一见的“奇观”。

英镑跌了,最开心的莫过于各位留学生,都想赶快趁汇率还没反弹就去把钱给换了,但问题是如果去银行换汇,要提前预约,有手续费,汇率也高,加上疫情期间也不好出门。
但,有需求就有市场。一场“你需要,我刚好有”的私人换汇交易就这样发生了,看似很完美,但却不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留学圈内换汇被骗的简直不要太多,网页上随便一搜,相关报道就一大把。而且套路都层出不穷,我们来看看主要的几种作案手法。
01
潜伏在社群中作案
相信每个在英国留学的小伙伴都会加入一些微信区,如“英国实习工作推荐”“XX大学同乡会”之类的,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同胞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大家就会容易放松警惕。
而隐藏在这些微信群里的骗子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等有人上当后,就玩起了人间蒸发...
这些人通常每隔几小时,就会换名字换头像换群发言方式,而且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骗一笔是一笔的小额换(骗)汇,他们不仅仅在发换汇信息,还在群里忙着换群买群,为的就是坑完一批再坑一批。
02
伪造证件,骗取信任
很多骗子,一开始都是以一个留学生的身份跟你交涉,为了骗取你的信任,会主动晒出一下证件,如学生证、身份证、或者其他证明等等。
这些证件既有可能都是伪造的,或者买来的,千万不能轻信。


除了伪造证件之外,还非常善于P图,转账记录随手都能来,让你以为对方已经给你打款了,一旦放低警惕直接微信转账,那钱就一去不回了...
03
熟人作案,套路更深
这里面还有一种套路更深的“放长线钓大鱼”。
这类骗子一开始都是会非常有“诚实”,转账极快,汇率还低,让你以为他是一个靠谱的人。跟你混熟了,换汇的次数多了,戒备心越来越弱,后面就极有可能进行大额的换汇。
这个时候,骗子就会原形毕露,卷款消失。
所以这些微信换汇的骗子,多数都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 以实时汇率或低于实时汇率的诱人条件出英镑;
2. 坚持让你先付人民币;
3. 随随便便给你看自己的ID证件(坚持只把“自己的”学生证/身份证/驾照等私人证件作为抵押来让你先打人民币,百分之一万不要给!)
4. 有时定位和他口中所述的所在地不一样;
5. 朋友圈里你能看到的信息很少,而在这些能看到的信息里总会出现一辆豪车,让你以为他是富二代不差钱...
6. 就算不是以换汇的名义加的好友,最终也会转到“需要换英镑么?”这种话题上
所以,无论如何学姐都不建议大家私人换汇,就算没有被骗, 但更严重的是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涉嫌违法。
第一:洗黑钱。私下换汇最大的隐患在于无法保证资金来源合法性,非法途径得来的钱财通过留学生的账户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汇率进行中转,如果正巧你就收了这笔钱,那你就是在参与洗白赃款。
第二:避税。有些以现金为主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收,会把一部分现金定期通过留学生账户转换成外币,从而达到避税的效果。一旦被查出,同样也是需要收到法律惩罚的。
之前就有报道,近百名在英国中国留学生的银行账户因涉嫌洗钱被冻结,驻英大使馆也在3月19日发布了公告。

如果英国当地银行发现账户资金往来有可疑之处,很可能就直接采取冻结账户、无理由销户等手段。也有可能面临钱款被没收、罚款、行政处罚等,甚至陷入刑事犯罪诉讼当中,直接影响在当地求学、就业、征信、签证申请等。
因此要提醒大家,想要换钱,最好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包括:
1. 银行或Building Society
可以在银行或建房互助协会(building society)兑换现金,或从信用卡或借记卡中取款。建房互助协会名字奇怪,但与银行性质非常相似。
2. 邮局
邮局的营业时间比一般银行长,开门早,关门晚。大多数邮局上午7:30开门,下午10:30才关门!
当然,最便捷的方式还是先在网上预约、订购款项,然后直接带好护照和支付用的信用卡去邮局,这样一到旅行柜台,办公室就会把准备好的钱交给你。
3. 旅行中介
这些旅行社,或者被称为Bureau de change的中介,一般遍布在大商场或者交通枢纽,数量繁多、交易快速。但在这些地方兑换外币前,一定要询问好费用、佣金和汇率。
4. ATM
ATM,或自动取款机,也是十分常见的换汇方式,但这一方法有些限制,手续费也挺高的,从1美元到6美元不等,也可能按提现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
首先,你要保证自己的卡可以连接到网络,不太清楚的同学,可以直接拿着卡向自己的银行询问。
◆ 如果你是Visa卡:确保连接到PLUS网络
◆ 如果你是MasterCard:确保连接到Maestro和Cirrus网络
其次,一定要确认ATM上有相应的标志,才可以取款哦☟

实在迫不得已需要换取现金的情况下,那也尽量跟自己信得过的亲人或者朋友换,千万不要贪图方便或者想赚那么一点汇率差就落入骗子的陷阱,最终只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