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医学院破解新冠病毒发病机制,损害嗅觉或属暂时性
国际视野
2020-05-15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全球,有不少患者都曾出现失去味道或嗅觉的病征。
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严慧玲及其研究团队,在港大医学院的核心设施「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内进行一系列实验,利用金仓鼠,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的发病机制和传播模式。
研究发现,SARS-CoV-2能够在仓鼠的呼吸道和肠道复制,引致肺炎和体重明显下降。除了感染鼻上皮细胞外,研究亦显示SARS-CoV-2可以感染仓鼠鼻粘膜中的嗅觉神经元,这发现或可为部分2019冠状病毒病患者暂时丧失嗅觉提供解释。
另外,嗅觉神经元所受到的损害似乎仅属暂时性质,相关组织之后会快速修复。在传播模式方面,感染 SARS-CoV-2后的仓鼠,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空气将病毒传播予其他仓鼠,而透过被污染的笼子(污染物)的传播效率则较低。
此仓鼠动物模型将有助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干预措施(药物及疫苗)的有效性,以及其传播模式。
病毒传播期少于6天
研究证明,病毒可以由受感染仓鼠传播到其他仓鼠的有效传播期为少于6天,亦即指病毒传播期,与能否于受感染仓鼠体内检测到具传染性的病毒有关,而非与「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到的病毒RNA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能持续数周在受感染动物(和患者)中检测到病毒RNA,但仓鼠(或患者)在病征出现的一周后,通常已经无法检测到具传染性的病毒,因而不再具传播能力。
严慧玲表示,研究结果与香港近期对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终止隔离准则吻合。而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临床教授黎国思则补充,感染病毒后影响嗅觉的鼻粘膜上皮及神经元损害,不仅可以解释患者丧失嗅觉的机制。同时亦显示,至少在动物模型中,感染所造成的嗅觉损害似乎并非永久性。